当前位置>随笔与反思>正文

且行且思且成长

 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四季之美》《鸟的天堂》三篇精读课文和《月迹》这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月迹》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散文,文质兼美:以儿童视角来赏月,赏出不一样的月、不一样的美,充满童趣和想象;语言上多用叠词、儿化音,富有音韵和节奏美。

 文章的价值是多元化的,可供借鉴学习的地方很多,在编入教材后,要找到在本册教材中、在单元中、在学情中最适切的价值,在“我”读来,文本的最大价值是什么,这个价值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学会,要有“我”自己的思考和解读,而不是陷入五花八门的“名家教案”不知如何取舍。要像专家一样思考而不是记住专家结论,刘徽教授在讲座中多次告诫老师们的,我在师父的教导中才略微感受其含义,“我”的思考方式尚且如此怎么带领学生去领略思考的乐趣呢?回顾近三年来的职业发展,旁人常说,带两个小娃娃太费精力,顾不上业务学习是正常的。似乎自己也在这种声音和带孩子的辛苦中为懒惰和逃避找到了合理理由,每次讲课或其他发展机会来临时,要么惯于逃避要么疲于应付,东拼西凑如完成任务般......如此种种,眼见小伙伴们突飞猛进的时候自己还在原地踏步也就不足为奇了。甚至是师父百忙中抽空指导的几节课都没能静心沉淀、思考和内化,总在各种声音中摇摆不定,究其根本还是自己对文本价值没有“想法”,对想让学生学什么、怎么设计才能让学生学会没有“琢磨”。痛定思痛,经过《月迹》的备课上课评课过程,扪心自问,你真的能搁置业务发展吗?答案是不能!不仅仅是不能,当学生“老师,您好”的问候响起的那一刻,当拿起话筒说“同学们好,请坐”的那一刻,当完成授课,自己捶胸顿足“小组合作时间应再长点儿......那个女生答不上来时引导语这么说就好了......”遗憾着课堂的呈现和自己的不足时,我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热爱!我竟有点儿激动和庆幸起来!是的,一孕傻三年,两孕傻六年的“傻”的时光里,我仍然热爱着课堂!备课磨课出课的过程是煎熬的也是享受的,相较于一批批后起之秀,我是年长的,甚至是愚钝的,可成长进步的初心和脚步是不变的,我愿意在这条路上孜孜以求......

 解决了“心魔”,言归正传。消化了一下师父的指导,不知领悟了几分。《月迹》作为略读课文本应在尊重其略读性质的同时发挥其在教材中的价值,但是,基于学生没有这一单元前三课的学习基础,如果整堂课完全放手让学生用所学方法读文体验交流显然不太合适,所以调整学习目标为:

1.能读准带多音字的词“悄没声儿、累累的骨朵儿”,能正确认读儿化音的词,读准“嫉妒、面面相觑”。

2.能借助表格梳理出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

3.能通过抓关键词和联想想象体会作者细腻的描写,并有感情地朗读。

 其中前两个目标放在课前“预学单”中解决,课上反馈和重点指导预学单的学习成果:指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读出地方味儿,读好叠词,读出美感,读准易错音和多音字,读出理解。在梳理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时,让学生思考和选择合适的动词补充小标题,体会语言运用要准确且优美生动。课上学习的重点放在通过抓关键动词和联想想象体会作者动人的表达和细腻的描写上。按照“中堂--院里--河边”地点的变化去找文中直接描写月亮的句子,这一任务放的比较大,给学生充足时间去找。在汇报交流中,顺势而导,当学生说到第2自然段看到了一个活泼的月亮时,追问:从哪里看出来的?作者怎么写的呢?引导发现“长了腿儿”“溜”“爬”等拟人化动词的使用让我们有这种感觉,提炼“动词运用显特点”,接着融理解于朗读,读出感受。当学生说到第8自然段,好像自己也在月亮里时,追问:跟着作者和弟弟妹妹找月亮的足迹怎么自己到月亮上了呢?引导学生勾连第3自然段院子里的桂树和桂花的描写让作者产生了联想和想象,进而提炼“联想想象更细腻”,在生生朗读想象画面和师生朗读中感受作者细腻的表达。当学生谈到其他句子时,也顺势而导,让学生谈发现,读出特点,只是在指导的程度上相较于重点弱化些。学-教-评不分家,先出示小练笔的评价量表,接着出示秋天树叶的视频,而后学生练笔,对照标准进行评价和改进。这是整堂课的大致流程,授课当天呈现出的效果相对较好,老师们的评价也比较高,就我自己的上课感受和学敏老师的评课,以下几点仍需反思和改进。

1.情境设计需完善。师父教导过,如不是真实的情境就不要“穿靴戴帽”地“口头情境”。课前想到电子班报《拾光》11月的主题是“秋之美”即让学生写关于秋日美景的习作或片段,十几个孩子写到了树叶,却停留在“一片片树叶被秋风吹落,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这种不过眼不走心、低层次、无新意的描写上。于是就怎么才能写出秋日树叶的特点这个问题作为情境任务,最后的小练笔也设置成写树叶回归这个任务。评课时说到这一情境比较接地气,但上完课后,感觉这个设计有“味同嚼蜡”之感,应该直接呈现学生写得不太好的作品,请课上的孩子提出修改建议,经过学习《月迹》的表达方法,最后的小练笔变更为修改习作,评价标准也是修改时的要求,体现学习的进阶,这样,情境才起到了“做”的效果。

2.小组合作很必要。进入重点学习环节后,让学生全文找句子,这一任务比较大,除了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外,还应发挥小组交流的作用,在小组内先交流再全班汇报。当提问关注不到全体的时候,小组能让学生的交流更充分、覆盖面更广。上课时生怕时间紧张这一环节直接略过了,一切行动都是思想的外显,与其说是大意倒不如说“学为中心”的理念理解不够深刻。

3.教师指导有主线。学为中心,不能忽视教的重要性,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要教,当学生粗略表达阅读感受后,教师要教学生回到语言文字中体会表达特点。执教过程中有的孩子预习很充分,回答很完美,我就有些不知要说什么,其实这时只需追问:这是作者的感受,文中这样的想象还有很多,那你的想象呢?让这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有个小女孩在朗读第2段后,交流月亮给什么感受时语塞了,我请她读了一遍文段(以为读了她就能说点儿什么),又问她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月亮?小女孩还是语塞,此时我隐约觉得应该引导,但怎么引导不知道。其实这种情况应该降低问题的难度,换个思路去问,比如,读到这里你看到了什么景象?在这样的景象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月亮?即老师的追问,指向性应更强。这等“功力”除了充分预设外,更需要对文本、对学情的足够把握。

4.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记得董宇辉在演讲中提到“你就是你周围人的六分之一”,参加本次展示课活动的都是两年前从各个县区选拔出来的青年骨干教师,通过两天的观摩,我看到了棋逢对手的课堂,比如,课堂点评有针对性、课堂语言有文采、课标理念有体现、因地制宜发掘教学资源等等,常规课中这是亮点,实际上这是基本素养是基本功。能跟淑萍探讨《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课时直指表达,不设计“风景优美”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否合适,跟任自娟交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出》中“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要素落实起来是要帮学生梳理起因-经过-结果还是关注人物和事件,怎么使用表格才没有在这一课补神话单元的学习之嫌,跟晓丽请教大问题放出去怎么把控课堂收回来,跟翠翠这个急性阑尾炎却打着留置针上讲台,坚持讲完课再手术的“要课不要命”的女孩借鉴教学设计体现教学评一致的写作方法,我惭愧着,也庆幸着......最庆幸的是能跟随师父,能得到亲自指导,何其有幸!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向优秀的人取经,蜗牛很慢,却从未停下脚步,加油!

上一篇:许雪梅
下一篇:哪些属于教学成果

请扫描
本页分享二维码
教育部 山东省教育厅 东营市人民政府 东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东营市教育局 开发区教管中心 东营市一中 东营市实验中学 东营市实验小学 学科网